时间:2025-02-20 09:47:34 浏览量 : 121 来源 : 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 :
编者按:近年来,各地区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扎实基础和有益实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一书梳理总结了部分代表性省(区、市)及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亮点做法,形成了一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案例,以期为国内相关地区推动相关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及实践支撑。现摘取部分实践案例,供读者参考。
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产业、教育、科技和人才等诸多优势。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打通束缚发展的堵点卡点,全方位竞逐新质生产力,有基础、有底气、有实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北京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资源丰富,自主创新能力强,具备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的条件。目前,北京正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迈进。
1. 搭建高能级平台汇集创新资源
近年来,北京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力打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和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是推进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学城主要是充分发挥一流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顶尖人才集聚优势,系统布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怀柔科学城主要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2. 长期高强度投入形成一大批创新成果
长期以来,北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投入,研发投资强度稳居全国首位。自2019年起,北京的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多年保持在6%以上,总体呈上升态势,2022年提升至 6.83%。高投入带来高产出,从科研成果看,北京市被引论文数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国首位。大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建设运行,北京的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数量大幅增加,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
3. 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创新激励方面,设立科技创新母基金,规模达300亿元,80%投向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阶段,最长投资期为15年。北京80%的科创企业是硬科技企业,创新质量大幅提升。企业创新引领方面,北京市基于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相继出台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等专项支持政策,以及小微企业研发补贴、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首都科技创新券、创新联合体、企业服务包等专门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的相关政策,形成不断优化的支持政策体系。
(撰稿人/黄征学、郭叶波、潘彪)
摘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一书,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