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碧水蓝天绘就生态画卷
获批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全国绿色交通试点城市、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市、低碳试点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殷切嘱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放大生态资源优势,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
仰首观蓝天,俯身掬碧水,绿色淮安日益散发出独特的生态魅力。
锚定目标着力抓好治污攻坚
“碧水穿城过,美景入画来。”下班回家途中,看着夕阳映照下的大运河,市民王阳感慨,“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大运河水清岸绿、美不胜收。”
十年来,变清变美的不仅是大运河,还有遍布城乡的大小河流。
淮安四水穿城、五湖镶嵌,境内河湖水网密布。作为通济江淮的生态水城,我市坚持统筹谋划,标本兼治,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生态碧水三年行动,统筹实施退养(圩)还湖、渔民上岸、区域防洪、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提前完成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累计投入90亿元完成城市建成区51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完成100条样本河道建设,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提升,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同口径从2016年的73.3%提升到2020年的90%,增加16.7个百分点,大运河淮安段9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均为100%。
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我市坚持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行动。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壤十条”等环境治理政策和省市有关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天更蓝、水更清、家园更美。
持续推进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六大行动,实施重点治气工程项目,统筹抓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整治和扬尘综合管控,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7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6微克/立方米,改善率达54%,优良天数比率从62.9%提升至81.6%,增加18.7个百分点,让蓝天成为市民生活的幸福底色。
开展重点监管企业、园区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动态调整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两个百分百”,形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全市一张图”和“一企一档”成果集成,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巩固提升。
改革创新着力提升治理水平
近年来,我市将白马湖修复与整治作为打通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试验田。投资超30亿元实施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等工程,沿岸新增湖滨绿化带100多万平方米、生态涵养林8000亩,退养湖面14.15万亩,水质由劣Ⅴ类变成总体稳定在Ⅲ类水标准。
系列措施加快落地,好水好景入城来。白马湖生态保护成为“江苏样板”,也是我市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生动缩影。
十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环境治理格局。在苏北率先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金湖建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盱眙、洪泽创成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钵池山公园生物多样性培育工程”入选联合国COP15实践案例。全面打响“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品牌,优化提升古淮河、大运河、里运河等滨水空间,实施重要湿地修复工程。
精心谋划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环境基础体系。加强“云监控”等高科技手段运用,提高科学精准执法水平,非现场执法、夏季监督帮扶做法被生态环境部推广。健全市、县、镇三级执法机构,在全市设置26个镇级执法所,深入推进环保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全省率先以环保政策口袋书的形式制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与项目准入指南》,推进排污许可全覆盖和“一证式”管理,持续优化环评审批服务。全省率先制定环保示范性企事业单位评定办法,实行“绿蓝黄红黑”五色等级信用分级管理,《环境准入红绿灯制度》获评省十佳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创新案例。
“青山奇,绿水妙,淮安人,须记牢。守环法,知环保,爱环境,行动早……”淮安打造“环保三字经”宣传品牌,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优秀基层理论宣讲文艺作品一等奖,作品全网点击量达500万人次。
相关推荐
4月25日下午,由盱眙县法院和泗洪县检察院联合建立的江苏首个野生鸟类生态修复基地,在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
4月16日上午,阴雨绵绵,冷风袭面,湖南邵阳市双清区滨江街道“深度贫困户”帮扶小组成员走在泥泞曲折的山路...
4月16日,宝鸡市渭滨区召开全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区垃圾分类办、区城管执法局、姜谭工业园、...